协会动态
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 > 新闻中心 > 协会动态

《零碳工厂评价规范》团标(草案)通过专家评审 为四川构建工业绿色转型提供“标尺”

时间:2025-10-27    文章来源:  编辑:四川省循环经济协会

  近日,由四川省循环经济协会立项并归口,天府永兴实验室、西南石油大学、四川大学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、东方电气、四川能源发展集团等40余家科研机构、高校、行业协会及行业领军企业共同参与编制的《零碳工厂评价规范》团体标准(以下简称“团标”)通过专家评审,标志着我会在贯彻落实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关于“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,建设一批零碳园区与零碳工厂”的战略部署上迈出了实质性、引领性的一步,为全国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标准支撑与实践范例。副会长明劲出席并主持会议。

  

  参编单位标准编制工作会议

  协会引领,凝聚共识,填补标准空白

  在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家“双碳”目标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,工业作为碳排放的关键领域,其绿色化、零碳化转型迫在眉睫。然而,何为“零碳工厂”?如何科学、公正地评价一个工厂是否达到“零碳”标准?国内尚缺乏统一、权威的评价依据。面对这一现状,我会积极贯彻落实民政部办公厅《关于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的通知》(民办函〔2023〕57号)提出的行业协会要推出一批引领行业产业发展的先进标准,组织研制一批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,通过先进标准体系引领和推动行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精神要求,通过整合科研院所、高校、行业协会以及行业领军企业共同参与《零碳工厂评价规范》团标的编制工作,确保标准既立足科学高度,又紧贴产业实际,成功构建了一套系统、严谨、可操作的零碳工厂评价体系。

  

  参编单位标准编制工作会议

  标准赋能,明确路径,指引工厂零碳转型

  《零碳工厂评价规范》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工业企业提供了一份清晰的“零碳”建设路线图和评价“标尺”。创新性地提出了零碳工厂的两种类型划分——“运营层面零碳工厂”和“全价值链零碳工厂”,明确了各自的核算边界,特别是对范围3(价值链间接排放)的覆盖提出了“贡献超80%活动纳入”的务实原则,回应了企业关注焦点。在评价体系上,该团标确立了由基础管理、自主减排、资源循环利用、碳清除与抵消、社会责任与创新五大类核心指标及加分项构成的综合评价框架,强调了“自主减排优先”的根本原则,引导企业将重心放在工艺升级、能效提升、能源结构优化等内生减排措施上,而非单纯依赖碳抵消,确保了减排的真实性和长效性。同时,标准附录细化了16项关键指标的计算方法,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量化工具,极大增强了标准的可操作性。

  站位高远,接轨国际,助力“双碳”目标实现

  该标准的编制充分体现了前瞻性与先进性。它不仅严格对标了ISO 14068-1等国际标准,参考了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等国际先进经验,还紧密结合了我国《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》、数字化能碳管理中心建设指南等最新政策要求。标准鼓励应用数字化能碳管理平台、碳捕集利用等前沿技术,设置了相应的加分项,旨在推动工厂从“被动减排”向“主动零碳”乃至“负碳”的创新跨越。该标准的制定与实施,是我会服务国家双碳战略、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实践。标准将引导四川省乃至全国的工业企业有序、科学地开展零碳转型,为工业领域大规模降碳、提升国际竞争力注入强劲动力。

  (供稿:电力产业低碳发展专委会)

 


  附件下载:
[打印] [关闭]